中科半导体发布氮化镓机器人智能快充芯片

近年来我国由电池充电引起的火灾事故频发,行业监管难度加大,劣质电池、改装电池等包括未来推行的锂电池回收再利用计划面临大挑战。国家明确法律规定无论电池容量大小(包括常见48V/20A/960W等规格),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高度>24米)区域停放或充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使得家庭机器人能够更智能地感知、理解和响应环境变化,机器人逐步融入家庭已是大势所趋。而家庭服务机器人动力的唯一来源就是“高倍率大容量”锂电池,“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搭载的是2300W的锂电池,续航5小时”,应对这一应用场景下的电池充放电安全管理,相比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技术挑战,需要从新的材料技术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产品生态和开发更先进专用AI ASIC芯片来满足这一场景。本次中科无线半导体发布的氮化镓(GaN)ASIC智能快充芯片(包括:CT-3602、CT1020、CT1007与CT-1901)四个型号,通过“氮化镓ASIC芯片+GaN功率管”集成的差异设计,是为机器人定制化的快充专用芯片,该芯片包括了1000W、200W、100W、65W四种规格,芯片内置了快充协议,为响应1000W超充场景下即时监测电池状态、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和高采样率的ADC监测,对电子迁移过程形成全周期充电闭环监控和管理。对电池充电过程的电压、电流、电池热失控、过充保护、电流突变和劣质电池进行安全监测,降低异常电流引起的电子迁移风险和极端工况下的断充响应,以降低“高倍率大容量电池”在家庭环境下的充电安全,是专业为家庭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高功率高倍率电池充电应用场景设计的专用智能超充ASIC芯片解决方案。图1.CT-3602、CT1020、CT1007与CT-1901系列快充芯片该机器人智能充电芯片技术,已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技术优势:(CT-3602、CT1020、CT1007与CT-1901)“氮化镓ASIC芯片+GaN HEMT”设计,内置超充协议,电池监测管理技术和ADC高速采样监测技术,即时监控和管理电池充电过程的电子迁移风险,精准契合具身机器人在家庭环境下充电安全的核心需求1. 氮化镓合封:ASIC芯片+GaN HEMT键合,高频高效,模块体积缩小30%,低内阻特性降低导通损耗,采用LLC设计结构系统效率达98%以上,充电发热减少25%,完美适配机器人对空间紧凑性与低发热的双重要求。2. 超低功耗:延长待机“静默时间”启动电流仅4μA,轻载/无负载时自动进入Burst Mode(脉冲模式),待机功耗低至0.3mW。这一特性显著降低机器人非作业状态的能耗,延长“静默待机时间”,减少频繁补能需求,尤其适用于巡检、仓储等需长时间待命的场景。3. EMI优化:保障传感器稳定运行通过内置抖频(周期4ms±8%)、300ns前沿消隐(消除开关毛刺)及同步斜坡补偿(增强CCM稳定性)、EMI峰值比同类芯片低10dBμV,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4.AI保护:全场景充电保护集成逐周期OCP(峰值电流限制)、VCC过压保护(OVP)、过流保护、电流突变保护、欠压锁定(UVLO)、输出短路保护、过温保护(OTP,150℃触发/120℃释放)软启动功能及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子迁移过程形成的充电闭环监控以及突发断充后对电池进行自检,检测数据即时通过协议接口上传到客户端APP,在即时对充电状态下的突发故事给予人为干预。携手中科半导体,为具身机器人注入“芯”动力为具身机器人提供了从局部到整机的全场景动力系统芯片解决方案。如需获取详细规格书、申请样片或技术支持,欢迎访问中科半导体官网[http://www.ctunite.com/]或联系技术服务团队:Ø邮箱:sales1@ctunite.comØ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大道3838号设计产业园金栋321

来源:广西中科蓝谷无线半导体

中国科学院240项硬核重磅科技成果来广西转化

导读:中国科学院百项重大科技成果入桂转化活动,中科无线半导体展出“首颗机器人仿生小脑芯片、GaN关节芯片,让机器人更聪明更灵活更稳定更好用”-----------------------文章转载:八桂科创公众号广西引智引技转化科技成果再放大招。6月24日,中国科学院百项重大科技成果入桂r转化活动在南宁举办。240项硬核重磅科技成果精彩亮相。这是中国科学院首次大规模、系统化、成建制的与广西开展科技合作。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孙睿君,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副局长冯国星出席活动并致辞。6月24日,中国科学院百项重大科技成果入桂转化活动在南宁举办。自治区科技厅供图本次活动聚焦广西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迫切需求,与中国科学院精心筛选推荐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精准对接。经过前期的高效组织筹备与深入沟通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共有25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签约总金额高达8875万元。在活动现场,《超大型FLNG船用高性能宽幅铝合金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1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院企成功“联姻”。21个重点项目现场集中签约。自治区科技厅供图研制出国内最先进的小脑芯片、关节芯片,让机器人更聪明更灵活更好用;通过顶尖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让动物器官达到手术要求守护人类健康;研发智能电动开采新技术,实现稀土环保高效开采……为了让大众更直观地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中国科学院精选了65项前沿科技成果进行实体展示,同时通过线上平台同步发布240项成果。这些成果涵盖了众多前沿领域,为广西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技术支撑。先进的科技成果吸引了观众。自治区科技厅供图重大科技成果供需发布是活动的重头戏。记者在现场看得到,4家广西企业与4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依次登台,分别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材料及海洋医药等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重大科技成果供需发布。双方深入剖析自身优势与合作需求,为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桥梁。与此同时,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在现场进行了详细推介。相关负责人阐述了基金的设立背景以及重点支持方向,旨在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助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重大科技成果供需发布。自治区科技厅供图随后,与会嘉宾一同前往同期举办的科技成果展示活动现场参观。他们认真听取讲解,深入了解中国科学院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同时也对广西实施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来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见证了广西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坚实步伐。本次活动由自治区科技厅、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联合主办,以“中科入桂,创启未来”为主题,通过组织中国科学院及院属研究所与广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成果的发布、对接、签约和展示活动,进一步深化中国科学院与广西的科技创新合作,为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创新活力。中国科学院代表、自治区相关部门代表以及企业代表共300多人参加有关活动。来源:广西云客户端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李新雄

来源:广西中科蓝谷无线半导体

中科半导体机器人动力系统芯片亮相“中国科学院百项重大科技成果入桂转化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在桂落地转化,2025年6月23日-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携手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科八桂·创启未来:中国科学院百项重大科技成果入桂转化活动”,架设科技成果转化双向高速通道。本次活动集中展示65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120项自治区重大科技成果、89项重点科普成果,重点展示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大科技成果以及广西科技“尖锋”行动实施成效,科技成果以科普形式呈现,近距离感受和体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最新动态。CT-Unite中科无线半导体,基于氮化镓材料深耕机器人动力系统芯片研发和工艺制造,受邀成为本次活动的参展方。中科蓝谷半导体(广西)有限公司是中科(深圳)无线半导体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公司计划在广西建设第三代半导体晶圆生产线。本次公司展出基于化合物氮化镓(GaN)材料的特色工艺AI ASIC技术芯片,是专业应用于人工智能动力系统领域。解决具身机器人动力系统在现阶段广泛存在的性能制约问题,尤其是延时、散热管理及能效方面,该芯片采用半桥拓扑阵列GaN HEMT器件,缩小半桥驱动电路的体积,实现了小体积大能量的目标。芯片实现开关频率1MHz以上,能量转换效率大于98.5%,较传统Si基方案提升40%目标。同时,温升ΔT≤25K@满载,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专业为具身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关节上的执行器和电机驱动而定制化设计的动力系统芯片,降低了客户多平台开发成本,实现从“全集成”到“可扩展”的无缝衔接,满足了工业自动化、新能源设备及具身智能领域的差异化需求。团队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氮化镓材料和特色GaN阵列集成芯片工艺技术,尤其在氮化镓外延掺杂技术及硅基嵌入氮化镓制造工艺研发不断取得突破,公司研发的“具身机器人动力系统系列芯片”涵盖软硬件协同设计及核心器件工艺。该芯片面向具身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及医疗机器人等应用场景中的关节执行器与电机驱动器、小脑控制器、电子皮肤、仿真肌肉等,IMU物理模型姿态运动控制技术领域。

来源:广西中科蓝谷无线半导体

中科半导体发布首颗具身机器人动力系统芯片

中科半导体团队推出首颗基于氮化镓(GaN)可编程具身机器人动力系统芯片,该芯片采用SIP封装技术,内置硬件加速引擎、高速接口、PWM信号阵列可编程单元及边缘图像处理和各类传感器及生物信息采集的高速接口。主要应用于多关节具身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中科半导体本次发布的人工智能动力系统芯片,根据推理大模型(例如:ChatGPT、open AI 、DeepSeek生成的3D虚拟模型与姿态坐标,通过芯片自带的“边缘物理模型”(指在通过数据驱动方法实现深度学习与物理定律、能量守恒、传感器与视觉在神经网络中加入物理方程的约束)输出的阵列PWM电流信号控制上100条仿真肌肉及伺服电机系统来完成复杂的原子操作,单个姿态运动达32个自由度。通过“边缘物理模型”输出PWM信号控制物理量信号,使机器人具有人一样的复杂肢体动作和物理质量的约束。公司科研团队连续多年在该领域的深耕研究,该芯片技术已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及近两年获得ICCV国际人工智能大赛二、三等奖,2024年获得国际人工智能视觉触觉CVPR 冠军。近些年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尤其从2018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推动模型训练和大量算法中心的基础建设,不到两年时间走完了“模型训练阶段”。此后不到3年时间先后推出ChatGPT、openAI 、DeepSeek等语言推理大模型。人工智能时代正式从过以“训练阶段”到模型“推理阶段”的快速演进。随着我国2025年推理大模型的大规模商用,同时也开启了“人工智能应用阶段”的到来。相比硬件而言,围绕推理大模型的快速演进,AI芯片也在悄然变化“模型训练阶段”从国外芯片厂商以英伟达(NVIDIA)等为代表的GPU到博通(Broadcom)近期推出最新AI ASIC(专用集成电路)芯片,以满足不同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需求,加上我国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建设,迎来了AI ASIC专用芯片的发展机遇,公司也将持续深耕该领域的芯片和“AI物理模型”研发。

来源:广西中科蓝谷无线半导体